贫困县脱贫,迈向新生活仍需努力
【背景链接】
11月23日,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。至此,我国所有贫困县“清零”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扶贫工作捷报频传,脱贫事业稳步推进。这次各地摘掉贫困县“帽子”后,没有敲锣打鼓?声势浩大的庆祝仪式,不少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表示,消息公布的那一刻,最直观的感受是微信朋友圈刷屏,工作群里“大拇指满天飞”。除了欣慰,他们心中五味杂陈。
【热点解析】
1.亮明观点
我国832个贫困县摘帽,是一件居功至伟的大事,很多媒体也用“清零”这个2020年的热词来形容这一意义非凡的历史节点。但感到欢欣雀跃的同时,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,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,而是新奋斗?新生活的起点。
2.积极意义
打赢脱贫攻坚战,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、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,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,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、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。
所有贫困县“清零”,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普,贫图地区群众出行难、用电难、上学难、看病难、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痛问题得到解决,义务教育、基础医疗、住房安全有了保障。
3.困难与挑战
(1)脱贫群众可能未“站稳脚跟”,新的返贫致贫风险不容忽视。
(2)城乡差距?区域差距需严肃对待,相对贫困问题仍要着力攻坚。
4.对策
(1)严把退出关。对刚刚摘帽的贫困县加强抽查、普查和考核,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,查漏补缺,落实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杜绝数字脱贫、虚假脱贫。
(2)盘活用好扶贫资产。产业扶贫不是造一片基地,建一些圈舍就完了,关键要找准特色和定位,在产销对接?利益联结上下功夫,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,在经营中不断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。
(3)要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扶上马?送一程,最终还得自己走。这需要村支两委将本土致富带头人和产业工人培养起来,打造一支“永不离开”的工作队。
(4)不断消除精神贫困顽疾。在已脱贫群众中,仍有部分内生动力不足。如何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,长远来看,仍要靠教育。提升人口素质?改变思想观念,人们才有动力?也有能力,真正远离贫困的困扰。